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CCADC

20190711【农场访谈系列】租地种菜,尽享加拿大田园生活



人们常说药食同源,与中国的草药一样,世界各地的人们一直都在使用草药疗愈。欧洲移民来到新大陆也带来了他们的传统,并与美洲原住民相互学习。”孙姗向学员们介绍说。

这已经是她今年从早春开始的户外植物课的第八次授课,本次的地点是他们夫妇在渥太华租借农地种菜所在的Just Food农场,学员们都是来自社交媒体的报名。孙姗在田野间还不时将随手所摘的一些枝叶放进口中直接嚼食,并介绍这些植物的药用价值。此举令人想起远古时代在神农架尝遍百草以医民恙的炎帝。

**与众分享植物认知心得

精心准备的课件上列出了16种不同植物的中英文和拉丁文名称,其中部分还详细介绍植物的生长环境,药性,可食性等实用信息,包括帝王蝶唯一的宿主乳草,接生婆早年必备的止血良药蓍草、安妮女王的花边野胡萝卜,缓解抑郁症的贯叶金丝桃等。相关的历史典故及医药知识娓娓道来,令人受益匪浅。




【图:孙姗在户外植物课上分享】

身为加中农业促进会的副会长的孙姗十分乐于分享。她说,移民来到一个新的国度,对这个陌生的土地充满好奇,如同人脉的建立,通过对植物的深度认识和了解,身边的花花草草已经成为熟悉的好朋友,这也是融入本地社会的另一种方式。

孙姗对植物的爱好源自孩提时期在北京少年宫的学习,和其后在北京大学生物系的专业教育,以及留学美国攻读生态学的经历。由于有植物学基础,通过潜心学习和虚心讨教,现在约有一半的当地植物她都能够轻松辨识。她正考虑把这两年讲授的这些课件写成书出版,书名初定是《加拿大自然通关指南》。

占地150英亩的Just Food农场距渥太华国会山以东13公里,这是当年规划师为避免城市病,为都市圈预留2万公顷包括农场、公园、步道等城市绿地的组成部分。首都规划办NCC(National Capital Commission)旗下的基金会是这块土地的业主,并由非盈利机构Just Food经营,开展新农夫孵化和农业代际传承,在地食物生产和供给体系建立,和加拿大生态农业政策倡导等相关项目。

Just Food农场可以说是生态农场,有机农场,社区农场,集体农场,实验农场,示范农场等这些概念的合集,农场中30多个不同的农户,既有扶持不同族裔难民的公益性农业项目,也有十余家从事商业性经营的农户,其中还有联邦政府雇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有一定规模和效益的农业项目。所有驻场农户的共同之处是必须是认证的有机种植。

李波、孙姗夫妇是在2017年春天前通过加入新农夫孵化项目,租借两英亩土地,将2015年在布鲁斯半岛创立“蕺菜园”(The Chi Garden)迁移于此,加盟成为Just Food农场的一员。

掌门人李波说,蕺菜俗称鱼腥草、折耳根,在中国南方一些地方非常受欢迎,蕺本意就是抵抗疾病的食物。英文中采用Chi而不是Ji是出于发音的考虑。蕺菜园出品的沙拉中有20多种蔬菜,其中还包括少许可食用的野菜,并号称是“渥太华最具多样化的沙拉”。

**坚守食品安全 探索未来农业

中国接受本科教育,美国攻读硕士学位,学成后回国发展,还先后在公益机构工作,这些几近相同的学习与工作经历让他们夫妇两人对自然生态和环境保护格外关注,特别是繁华都市与贫困山区形成的强烈对比,以及救助癌症村、铅中毒等受害者群体带来的深度思索。

移民加拿大成为李波、孙姗夫妇后来的选择。2014年4月一家人登陆多伦多,但发现大都市过于拥挤喧嚣,而他们并不想重复与北京一样的生活状态,于是转往布鲁斯半岛的一个小镇,后来在一个西人朋友的农场中租地种植,正式开始了在加拿大当农民的日子。


【图:蕺菜园中的移动鸡舍】

虽然加拿大宁静的乡村生活为他们带来愉悦的身心,但对相关资讯与交流的渴求又使他们因距离之遥感到极度的不便。李波评价说,渥太华这座城市的尺度非常好,还有这个机构与农场,相当于农业孵化器,后来写信申请,终于获得接纳。

这些年来,那些探索社会发展、环境污染、农业未来以及食品健康的经典著作和纪录片如《增长的极限》、《小的是美好的》、《寂静的春天》、《一根稻草的革命》、《四千年农夫》、《食品帝国》等,他们读过、看过,也向朋友推荐过。李波感慨道,从事环保这些年,但最后远不如北京雾霾锁城的人为环境灾害对大众的教育有如此这般的说服力。

不过,虽然空气污染中可见的颜色和颗粒指标令人警觉,但其实与每个人切实相关的食品安全,却未能引起更多的关注。李波说,与自己最关切的才最本质的。向人们揭示食物背后的生产过程的纪录片《食品帝国》说的很清楚,获得来源透明、安全可靠的食物是你的权力。

虽然在加拿大食品安全的法规政策相对有保障,但大型垄断商业集团在食物生产中问题不少。李波说,从事有机农业生产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有道义的生存之道的选择。Just Food农场对驻场农户的要求是必须满足每年生态认证的检查,不种植转基因作物,不使用农药化肥和杀草剂是最低的门槛。他说,“我们蕺菜园的要求还更高一些。”

蕺菜园的经营模式采用的是永续农业(Sustainable Agriculture),朴门(Permaculture),以及再生农业(Regenerative Agriculture)的理念,这些理论间既有关联也有不同之处,但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是它们共同的基石。

孙姗说,农场的经营并不是一开始就以理论来主导行动,而是在实践中逐渐认同这些理念的。虽然不时谈及环境保护、有机农业等看起来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但其实他们更想探索一条东西方智慧相结合,可以让地力持续运作的农业发展道路。


【图:鸟语花香的蕺菜园】

在不大的蕺菜园中,放眼望去,各种蔬菜与诸多野草共同生长,还有每十天便转换场地的移动鸡舍。孙姗颇为自豪地说,“我们农场鸟语花香,渥太华大学在这个农场的一项统计调查显示,授粉昆虫的丰富度比一般的公园高出许多,这是一个物种多样性的天堂。许多到访者也对此赞不绝口。”

孙姗表示,作为农业生产领域中众多实验者中的一员,每个从业者个人的经历、沿袭的传统、传承的文化、接受的教育等都不尽相同,在大型规模化农业占主导地位的今天,无论是从理论还是从实践出发,人们所追求的目标应该是要过好生活,而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社会发展并不可取。

“我们属于另一个阵营,我们是探索者,正在和志同道合者一起努力,可以认为是小小的反叛和抗争运动。”孙姗说,“我们知道这是在打一场不容易赢的战争,还时常进一步退两步。在北美和欧洲近十多年来,这个领域的进步是十分明显的。我们也希望中国的在地食物生产运动逐渐发展起来。对我的家庭,对我个人来说,只有这一仗可打,我不会附庸只依赖大型连锁农业帝国垄断食物供给的未来前景,我们正致力于改变。”

自产自食自销,减少对大公司产品的严重依赖是他们租地经营农场的动力之一。孙姗介绍说,现在很多西人都在追求减少依附性很强的各种生产资料的投入,以及可实现自我循环的农业生态系统的产出方式,其中有不少成功案例,也有一些著作出版。

**为少数族裔农友发声

在一次加中农业促进会的交流会上,孙姗以“半农半X”来描述自己的生活状态。有朋友评价说,他们夫妻闲云野鹤般的生活真令人羡慕,可以说是“半农半仙”,将农业作为自己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小隐于野,大隐于世。

孙姗说,现实生活中其实一点都不仙。她是属于俗称的斜杠青年一类(即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而且被斜杠压得喘不过气。除了每天在农场的身心投入,她还是认证的翻译,会经常出现在医院和社区场合,还与李波一同翻译与中国环境有关的文献,接待来自中国的夏令营,开设户外植物课,还参与多个农业培训和各类讲座……她自嘲道:“斜杠太多,真是有些力不从心。”

从他们夫妻开始关注农业那天起,便经常参加与之相关的各种培训与讲座,孙姗更是以“砸场子”而名噪一时,因为她发现其中的亚裔面孔非常少见。她说,2017年一场农业会议的主题是食物本土化,强调不要依赖进口食物并寻找解决方案,但现场只有他们夫妻两人是少数族裔。


【图:在田间辛勤劳作的李波】

孙姗举手发言说,加拿大声称是多元文化,不是大熔炉而是马赛克,但在我们的农业会议却特别白(white),事实上不少族裔都在从事农业,新移民带来包括农业种植方式等许多优良的传统可以借鉴与交流,但这些在会议上得不到体现。“我们应该反思,为什么农业从业者的多样性不能反映加拿大人口的多样性,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现场立即有人争辩说很多投资者大量收购土地只是买地囤地,并不愿加入农业讨论的圈子。但几位来自多伦多的与会者则赞同孙姗的论点,因为他们就生活在移民社区。他们亲眼所见,少数族裔在社区菜园的种植品种和种植方法智慧层出不穷,非常了不起。

孙姗说,移民对加拿大农业的贡献良多,只是他们没有那么多的社会资源,因而会议上完全听不到这些人的声音。即使会议探讨2050年对加拿大农业的前景展望,由于少数族裔代表的缺位,这样的规划期望值是不完整的。身为副会长的孙姗在加中农业促进会上也建议,农友们要尽可能走出去多和外界交流。

这个斜杠青年的确很忙,作为渥太华Just Food农场集市的负责人,她还要牵头和几位参与者沟通。这个集市作为农场的门店,在路旁设置小摊位自产自销。7月的第一个周日是今年农产品有收获的第一次开集。她说,这个集市将会持续到感恩节。


【图:李波、孙姗夫妇在Just Food农场集市销售】


39 views0 comments

コメント


bottom of page